白芍
【別名】白芍藥、勺藥、金芍藥、離草根、可高根、將高根、天斗、玉斗、天魁、玉魁、冠芳等。
【性味歸經】味苦、酸,性微寒, 歸肝、脾經。
【現代研究】白芍主要含有芍藥苷、牡丹酚、芍藥花苷、芍藥內酯、苯甲酸、揮發油、脂肪油、樹脂糖、淀粉、黏液質、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等。藥理研究表明,白芍具有調節免疫、解痙、鎮靜、鎮痛、抗驚厥、降壓、擴張血管、抗炎、抗菌等作用。
【如何選購】白芍的選購以根粗長勻直、皮色光潔、質地堅實、斷面粉白色、粉性大、無白心或斷裂者為佳。
【效用特點】
白芍是一味很常用的補血藥物。中醫學認為血液具有滋養和濡潤的作用, 如血虛則不能濡養顏面,表現為臉色蒼白、萎黃、沒有光澤,嘴唇、指甲顏色偏淡,頭暈眼花等;血不養心則表現為心慌、失眼、多夢等;血虛不能充盈胞宮,婦女則表現為月經不調、經血量少、顏色偏淡等;血虛不能濡養皮膚則表現為皮膚干燥粗糙、手腳麻木等,各種貧血患者或身體虛弱人群常會出現這些癥狀,這時可以用白芍與其他補血藥如熟地黃、當歸、阿膠、龍眼肉等配伍使用,白芍的常規用法是加水煎煮,用量是5~15克,大劑量至15~30克,按照中藥的“十八反”理論, 白芍不能與藜蘆同用。
【治病驗方】
四物湯:熟地黃12克, 當歸、白芍各9克,川芎6克。水煎服,補血。治療血虛面色無華,唇甲色淡,頭暈目眩,心悸失眠,各種貧血、月經不調等見上述證候者可選用。
補肝湯:當歸、生地、芍藥、川芎、酸棗仁、木瓜各9克,甘草3克,水煎服,養血柔肝,活血調經,治療肝血不足,頭暈目眩, 月經量少,肢體麻木等。
【備用成藥】
生血寶顆粒:滋補肝腎,益氣生血,用于肝腎不足、氣血兩虛所致的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心悸、氣短、失眼、咽干、納差食少;缺鐵性貧血見上述證候者
【經典藥膳】
白芍川芎燉魚頭: 白芍、川芎各10克,甘草6克,鯉魚頭1只,料酒、姜、蔥、鹽各適量,白芍、甘草、川芎潤透切片;鯉魚頭洗凈,去腮;姜切片,蔥切段,魚頭抹上料酒、鹽,放入燉鍋內, 加入白芍、甘草、川芎,注入清水800毫升,放入姜片、蔥段。燉鍋置于大火燒沸,再用小火燉煮20 分鐘即成,每日1次,每次吃魚頭50~100克,行氣補血,鎮靜止痛。
來源:本文摘自網絡,圖文綜合自網絡;如涉及版權請告知,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,僅供參考、交流之目的。